你的位置:welcome网信购彩 > 新闻动态 >


美国陷阱VS中国力量:孟晚舟归国背后的全球博弈真相

发布日期:2025-05-22 13:37    点击次数:141


**法国工业巨头的陨落:一场没有硝烟的"经济战争"**

2013年4月,法国阿尔斯通集团高管弗雷德里克·皮耶鲁齐刚踏上纽约肯尼迪机场,就被一群荷枪实弹的FBI探员团团围住。这位掌握着法国核心能源技术的商业精英,转眼成了美国司法部的"阶下囚"。

这出戏码在五年后几乎原样重演——2018年12月,华为首席财务官孟晚舟在加拿大温哥华转机时遭遇相同套路。但结局却大相径庭:皮耶鲁齐在高压下被迫认罪,其供职的阿尔斯通最终被美国通用电气"肢解";而孟晚舟历经1028天抗争后,乘坐中国政府的包机凯旋归国。

**"商业贿赂"背后的阳谋**

整件事的导火索要追溯到2011年。美国司法部突然指控阿尔斯通在印尼塔拉罕发电站项目中存在行贿行为,要求这家法国企业支付7.72亿美元天价罚款。令人玩味的是,这个2003年签订的合同,付款方是印尼政府,交易货币虽为美元,但与美国司法管辖权八竿子打不着。

更蹊跷的是,就在调查启动后不久,通用电气就开始与阿尔斯通秘密接触,提出收购其最赚钱的电力业务。当时阿尔斯通占据全球燃气轮机市场头把交椅,在核电、水电设备领域都是通用电气的劲敌。

**牢狱中的"囚徒困境"**

皮耶鲁齐被捕后,被关押在康涅狄格州戒备森严的怀亚特看守所。这位常驻新加坡的跨国公司高管,突然与毒贩、杀人犯同处一室。美国检方给出赤裸裸的威胁:认罪只需坐牢几个月,拒绝合作可能面临125年刑期。

与此同时,阿尔斯通总部乱作一团。董事会担心其他高管步皮耶鲁齐后尘,仓促决定将能源业务以130亿美元"贱卖"给通用电气。这笔交易直接导致法国丧失在燃气轮机、核电站等关键领域的技术自主权,6万名员工遭裁员。直到交易完成前夕,法国经济部才后知后觉地通过《蒙特堡法令》,试图阻止外资收购战略企业,但为时已晚。

**两个案例,两种结局**

皮耶鲁齐在回忆录《美国陷阱》中揭露,通用电气早在2009年就制定代号"猎物"的商业计划,专门针对国际竞争对手。美国司法部的"长臂管辖"成为其商业掠夺的合法工具,阿尔斯通只是猎物之一。

相比之下,华为事件中,中国政府从孟晚舟被捕当天就展开全方位反制。外交部连续12次召见加拿大驻华大使,商务部将美国企业列入"不可靠实体清单",国内舆论形成声援浪潮。这种国家力量的背书,让华为在技术封锁下仍能推出鸿蒙系统,孟晚舟也最终以"不认罪"方式获释。

当皮耶鲁齐看到孟晚舟归国时机场的欢呼场面,这位法国人苦涩地说:"我们当时连一面国旗都没有。"这句话道破了21世纪大国博弈的残酷真相——没有国家盾牌护佑的企业,不过是全球经济丛林中的待宰羔羊。

大国的较量从来不在法庭,而在国力的天平之上。

这件事情,你怎么看?欢迎大家点赞、评论、分享,参与到互动中来!

本报道以促进社会进步为目标,如发现内容存在不当之处,欢迎批评指正,我们将严肃对待。



    热点资讯

    相关资讯